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七夕文化-执子之手鹊桥相会

发表时间:2020-07-15 10:02作者:小T讲故事

古时候人们还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的由来有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古代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普通的牛,有人说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

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牛郎听了老牛的话,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唯一一件东西。

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故事归故事,追溯历史,七夕起源于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牛郎织女应该代表的是银河两岸的两个星座,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天鹰座和天琴座。天鹰座由三颗星组成,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一颗,由于三颗星并成一线,民间称为扁担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象。三颗星变成了父子三人,有了人间家庭的味道,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也有三颗,构成三角形,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被看作是织女的织布机。关于星座的想象是人间生活的折光。古代的人们企盼夫妻互敬互爱,和美恬静,充满田园情调的生活,便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人化”为农耕社会中的一分子,让他们生活在民众之中,并安排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塑造为劳动人民的代表。牛郎是朴实憨厚、勤勉真挚的劳动者形象,织女是仪容贞静、感情丰富的民间关女形象。牛郎牧牛耕地,织女养蚕织布,正是古代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面貌。

西汉时期,牛郎织女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并且被注入节日的内容。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鸟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在这一天的夜晚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七夕”就成了一个重要节日。

至魏普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乞巧”之举则成为最普遍的节俗活动。到了隋唐,七夕节的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以前,吟咏七夕的诗篇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

宋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喜鹊因架桥而被踩秃了头的情节。每逢七夕,民间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同时还出现了乞巧楼、乞巧棚,卖“花瓜”、“巧果”、泥人等应节食品,加上丢巧针、穿针乞巧等习俗,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据《清嘉录》载,百姓用乞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如今,不少商家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蕴涵在七夕节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商家在“拉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促销噱头花样翻新,而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那些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商品,与七夕的节日气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缺少东方情调。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七夕节”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价值呢?

首先,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从时间禁忌到爱情悲剧,从浪漫神奇到忠贞不渝。爱情极大地丰富和锻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这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窥见一斑:

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少游《鹊桥仙》里的这句话,既是对中华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又对它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他不是单纯地对牛郎织女悲剧的同情,而是以一个新的视角,讴歌真挚、纯洁、坚贞的爱情。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虽远隔万里,长期分离,却还能够保持婚姻的稳定性、长久性,不仅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即使在当下,这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这里责任与爱情达到了统一。这正是当下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夫妻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应该成为当下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许和追求。

其次,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乞巧活动,它的核心是创造。乞巧活动的开展就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如果让乞巧活动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们素质的提高,而祈福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祈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亦是中和,而民间文化追求和合圆满的精神更是以上文化精神的根源。因此,和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从最近接触的资料来看,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民间在七夕祭活动中也非常看重祈福,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

我们今天要使七夕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就要找到传统和现实的契合点,避免低俗和过度的商业化淹没了文化内涵,既不要让传统文化在急功近利的开发和喧嚣中迷失本性,又要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彰显当前的现实意义。如,通过节日,对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爱情观进行倡导。弘扬牛郎织女传说中倡导的坚贞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让乞巧活动所体现的创造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也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总之,七夕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存,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以及它诠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


版权所有:甘肃文化旅游网   

电话:0931-8461187     邮箱:1129578990@qq.com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正宁路古玩城117号商务楼5楼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甘字第00163-1号   陇ICP备16000402号-1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87

全站搜索